|
C919:国产大飞机的逐梦征程在世界航空工业的宏大版图中,大型客机的研制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象征着一个国家工业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顶尖水平。历经漫长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C919 大型客机横空出世,它承载着国人半个多世纪的 “大飞机梦”,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全新篇章,成为闪耀在国际航空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回溯 C919 的立项背景,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长期以来,全球大型客机市场被波音和空客两大航空巨头牢牢把控,中国民用客机市场也深陷这一垄断格局。据统计,截至 2019 年末,在中国国内的 3805 架飞机中,超过 95% 来自欧洲空客和美国波音,总价值逾 4000 亿美元。然而,中国民用航空市场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空客预测,自 2014 年往后的 20 年,中国民航市场将新增 5300 多架 100 座以上的货机和客机。在此背景下,发展国产大型客机不仅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2006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年 —2020 年)》,大型飞机被列为未来 15 年中国需突破的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这一决策为 C919 的诞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2007 年,C919 项目正式立项,2008 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自此,国产大型客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踏上了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征程。 在研发过程中,C919 项目汇聚了全国之力,攻坚克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先进的气动布局设计,到复杂的结构材料研发,再到高度集成的机载系统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C919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电传飞行控制律作为飞机的 “大脑”,研发团队在缺乏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凭借一次次仿真计算和大量试验验证,耗时 10 年成功攻克,为国产飞机装上了 “中国大脑”。通过 C919 的研制,我国成功突破 100 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带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群体性突破,有力推动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在机体制造方面,众多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贡献各自的力量。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在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型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企业之一,为 C919 超临界机翼壁板的制造提供了坚实保障。中航工业哈飞公司承担机身复合材料部件制造任务,面对主起落架舱门结构设计强度和载荷要求高的难题,通过技术攻关,突破超厚度纸蜂窝预成型、数控加工、泡沫和蜂窝拼接等技术,满足了制造规范和适航验证要求。 2015 年 11 月 2 日,C919 大型客机首架机在浦东基地总装下线,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为后续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从 2006 年立项论证到首架机总装下线,近 10 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针对先进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精心规划 102 项关键技术攻关,涵盖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核心领域。 2017 年 5 月 5 日,注定是中国航空史上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C919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现场万人空巷,掌声雷动。当 C919 那庞大而矫健的身姿划破长空,全国人民为之沸腾,中国航空制造业自此迈入大型喷气式客机时代。首飞成功后,C919 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踏上了更为艰辛的试验试飞征程。从 2017 年至 2022 年,C919 飞越祖国的五湖四海,经受住冰雪大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的严酷考验,向失速、最短距离刹车、最小离地速度等极限试验发起挑战,以优异的表现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 “答卷”。 2022 年 9 月 29 日,C919 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 (TC 证),这意味着它拿到了投放市场的 “入场券”,距离商业运营又近了一步。同年 12 月 9 日,C919 交付全球首家用户中国东航,中国商飞公司向东航交付 “C919 全球首架纪念钥匙”,这把钥匙不仅开启了国产大飞机的市场大门,更开启了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为满足航线运行要求,自 2022 年 12 月 26 日起,交付东航的 C919 开始验证飞行,在国内主要航点模拟整个航班运行过程,全面检验其航线运行能力。 从性能参数来看,C919 展现出卓越的实力。它总长 38.9 米、翼展 35.8 米、高 11.95 米,空机重量 45.7 吨、最大商载 18.9 吨,最大起飞重量达 78.9 吨。标准航程为 4075 公里,最大航程可达 5555 公里,属于 C 类飞机。其基本型混合级布局设 158 座,全经济舱布局 168 座,高密度布局 174 座,最大载客量为 192 座。C919 的机舱宽度比空客 A320 和波音 737 更为宽松,为乘客带来更舒适的体验,货仓体积也更大,提升了载货能力。在技术先进性方面,C919 采用大量树脂级碳纤维材料,结合先进气动设计和推进系统,实现了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燃油效率。其搭载的新一代发动机 LEAP-1C,赋予了飞机出色的经济性。在飞机研发设计上,C919 实现了 163 项关键技术突破,并严格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生产,充分保障了飞行安全性。 自投入商业运营以来,C919 成绩斐然。2023 年 5 月 28 日,首架交付中国东方航空的 C919 开启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执行 MU9191 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正式宣告国产大飞机进入民航市场。次日起,C919 投入上海虹桥到成都天府的航线,实施常态化商业运行。截至 2024 年 9 月 1 日,C919 自 2023 年 5 月 28 日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已累计安全飞行超 1 万小时,执行商业航班超 3700 班、承运旅客突破 50 万人次大关。2024 年,C919 不断拓展 “飞行边界”。2 月 15 日,C919 首次飞出国门,参加新加坡航展,并在 18 日的航展预演上进行首次海外试飞;2 月 26 日,C919 在越南广宁省云屯国际机场降落,完成在越南境内的首次降落;3 月 12 日,C919 抵达马来西亚梳邦机场,实现首次在马来西亚降落;6 月 1 日,C919 执飞 “香港 - 上海” 的商业包机航班,完成首次跨境商业飞行。截至 7 月底,中国东航已入列 7 架 C919 客机,开通上海虹桥至成都天府、北京大兴、西安咸阳、广州白云等 4 条商业定期航线。9 月 10 日,国航 C919 飞机正式商业运营,执飞北京至上海航线;9 月 19 日,C919 从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起飞,平稳降落在西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首次飞抵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025 年,国航、东航、南航共有 18 架 C919 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执飞 20 余条商业航线,安全飞行超 3.6 万小时,累计运输旅客超过 205 万人次。6 月 4 日,中国南方航空由 C919 执飞的 CZ3383 次航班,降落在河南南阳姜营机场,这是 C919 首次正式亮相中国国内支线机场。 C919 的成功研制与商业运营,对我国航空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波音与空客在干线飞机制造领域的长期垄断,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空市场的地位。在国内,C919 带动了航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上海临港为核心的大飞机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吸引众多全球供应商落户,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有机构预测,C919 有望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展望未来,C919 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市场拓展方面,虽然目前 C919 主要在国内市场运营,但随着其性能和可靠性的不断提升,未来有望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C919 需取得欧盟或北美的适航认证,这将是打入全球市场的关键 “敲门砖”。同时,提高产能也是当务之急,目前 C919 年产量仅为个位数,与波音和空客窄体飞机月产量 60 至 70 架相比,提升空间巨大。此外,积累稳定可靠的安全运行记录、提升飞机经济性,将有助于 C919 获得全球用户认可和旅客信任。在产品研发方面,应有序推进 C919 的系列化发展,此前已宣布的高原型、货机和加长型等机型,将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推动新机型研发工作,包括未来的国产宽体机 C929 以及对下一代飞机的预研,为我国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C919 的诞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座丰碑,它凝聚着无数航空人的心血与梦想。从立项到首飞,从取证到商业运营,C919 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C919 将继续翱翔蓝天,为旅客带来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为我国航空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以其矫健的身姿,书写中国航空事业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