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豹:翱翔海天的多面手战机在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款战机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卓越的性能,在海空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歼轰 - 7 “飞豹” 战斗机。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双座双发超音速歼击轰炸机,飞豹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对海、对地攻击以及空中格斗等多重使命,成为我国海空军手中的一柄锋利 “双刃剑”。 飞豹的研发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当时,我国海空军在对海攻击和纵深打击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急需一款具备远程作战能力、能够携带多种武器的战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简称西飞)承担起了研制任务。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科研人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从气动布局设计到发动机选型,从航电系统整合到武器适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试验和攻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88 年 12 月 14 日,歼轰 - 7 原型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歼击轰炸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998 年,飞豹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从性能特点来看,飞豹有着鲜明的设计风格。它采用了上单翼、双垂尾的气动布局,这种设计赋予了它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和较大的航程。机身长度约 22 米,翼展 12.8 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 27 吨,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1.7 马赫,实用升限 15500 米,最大航程约 3650 公里,作战半径超过 1600 公里。这样的性能参数使得飞豹能够执行远距离的对海、对地攻击任务,为我国海疆和陆域防御提供了有力支撑。 飞豹的航电系统在当时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它配备了脉冲多普勒雷达,具备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探测、跟踪能力,能够引导空对空导弹和空对地武器进行攻击。此外,飞豹还装有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数据链系统,提升了导航精度和与其他作战平台的协同能力。在自卫方面,飞豹配备了雷达告警接收机、箔条 / 红外干扰弹投放器等设备,增强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武器装备是飞豹的 “利爪”。它拥有 9 个外挂点,可挂载多种武器。对海作战时,能携带鹰击 - 8 系列反舰导弹,该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是打击敌方舰艇的利器。对地攻击时,可挂载航空炸弹、火箭弹、空地导弹等,对敌方阵地、工事、装甲目标等进行有效打击。同时,飞豹还可挂载霹雳 - 5、霹雳 - 8 等空空导弹,具备一定的空中自卫和格斗能力。这种多武器挂载能力,让飞豹成为名副其实的 “多面手”,能够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灵活调整武器配置。 在实战应用中,飞豹多次展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在海空联合演习中,飞豹经常承担对海突击任务,模拟对敌方舰艇编队进行导弹攻击。它利用自身航程远的优势,从内陆机场起飞,长途奔袭至演习海域,在预警机的引导下,低空突防避开敌方雷达探测,准确锁定目标并发射反舰导弹,圆满完成攻击任务。在对地攻击演练中,飞豹则针对敌方地面目标,实施精准打击,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提供火力支援。此外,飞豹还多次参与远洋训练,随舰艇编队赴远海执行任务,检验了其在远海复杂环境下的作战效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飞豹也在不断进行升级改进。歼轰 - 7A 是飞豹的重要改进型,在航电系统、武器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它换装了更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配备了新型导航系统和数据链,进一步提高了态势感知和协同作战能力;可挂载的武器种类也更加丰富,包括新型空地导弹、反辐射导弹等,作战效能得到显著增强。歼轰 - 7A 的列装,让飞豹家族在海空战场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飞豹的研制和列装,对我国航空工业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积累了宝贵的研制经验,为后续更先进战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对于海空军而言,飞豹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对海、对地攻击能力,完善了作战体系,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过程中,飞豹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空中力量。 如今,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先进的战机,但飞豹依然在海空军中服役,继续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它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崛起和国防力量的壮大,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豹或许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和为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