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采样返回的 “太空猎手”
2020 年 12 月 17 日,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带着一个黑色舱体缓缓飘落。当舱体稳稳落地,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 嫦娥五号返回舱携带 1731 克月球样品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这是人类时隔 44 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样品,嫦娥五号探测器以 “绕、落、采、回” 的完美旅程,实现了中国探月工程 “绕、落、回” 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创造了多项 “中国首次” 和 “世界首次”,为人类月球探测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
使命在肩:从 “探测” 到 “取样” 的跨越
嫦娥五号的研制始于 2011 年,彼时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 “绕”(嫦娥一号、二号)和 “落”(嫦娥三号、四号)的任务目标,但要真正揭开月球演化的奥秘,必须获取月球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月球样品中蕴含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关键信息,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号探测器带回的 382 千克样品,至今仍是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中国探月工程第三步 “回” 的核心任务,就是突破月球表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返回等关键技术,实现月球样品的自主采集和返回。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设计目标明确而艰巨:在月球风暴洋东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着陆,采集约 2 千克月球样品(包括钻取 2 米深的月壤岩芯和表取月壤),并在 23 天内完成 “地月往返” 的壮举。这一任务的技术复杂度远超此前的探月任务,相当于在太空中完成 “发射 — 着陆 — 钻探 — 打包 — 起飞 — 对接 — 返回” 的一系列操作,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技术解析:五器协同的 “太空精密仪器”
嫦娥五号探测器采用 “轨道器 + 返回器 + 着陆器 + 上升器” 的四器组合体设计,总重 8.2 吨,是我国目前发射的重量最大的月球探测器。这四个器段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在太空中完成各自使命,最终实现样品返回。
轨道器是 “太空摆渡车”,重约 3.8 吨,配备大容量推进系统和通信天线,负责将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在月球轨道上与上升器对接,携带返回器返回地球。其搭载的激光测距仪和微波雷达,能精确测量与月球、地球的距离,确保轨道控制精度在 10 米以内。
返回器是 “样品舱”,重约 300 千克,呈钟形结构,表面覆盖烧蚀防热材料,能抵御返回大气层时数千摄氏度的高温。它是整个任务的 “最终载体”,将月球样品安全带回地球。
着陆器是 “月球工作站”,重约 3.3 吨,携带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和上升器。其底部装有缓冲发动机和着陆腿,能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搭载的全景相机和测月雷达,负责选择采样点并探测月面环境。
上升器是 “月球火箭”,重约 500 千克,是我国首台在月球表面起飞的航天器。它携带采样容器,从月面起飞后与轨道器对接,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上升器没有导航星座和地面测控的实时支持,需依靠自主导航技术完成轨道机动,难度堪比 “在太空中穿针引线”。
四器之外,还有一个关键 “隐形成员”—— 安装在着陆器上的采样机械臂。这台臂长 1.5 米的机械臂,末端装有铲斗和钻头,能完成表取和钻取两种采样方式:表取时通过铲斗抓取月面浮土,钻取时通过钻头深入月面 2 米,获取岩芯样品。机械臂的操作精度达毫米级,确保样品采集的完整性。
探月征程:23 天的 “月球闯关记”
2020 年 11 月 24 日,嫦娥五号由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发射升空,开启了为期 23 天的月球采样返回之旅,整个过程分为六个关键阶段,每一步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地月转移与近月制动(11 月 24 日 - 12 月 1 日):探测器经过 7 天飞行抵达月球附近,轨道器发动机点火制动,将探测器送入近月点 200 公里的环月轨道,实现 “绕月飞行”。
着陆下降(12 月 1 日 - 12 月 2 日):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从轨道器分离,经过快速调整、避障机动,于 12 月 1 日 23 时 11 分在月球风暴洋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区域着陆。着陆过程中,着陆器自主避障系统成功避开了多个直径大于 5 米的陨石坑,选择在平坦区域着陆,精度控制在 100 米以内。
月面采样(12 月 2 日 - 12 月 3 日):着陆器在月面工作约 48 小时,完成 “表取 + 钻取” 双重采样。表取采样通过机械臂铲取月面浮土,获得 1.5 千克样品;钻取采样深入月面 2 米,获取 0.2 千克岩芯。采样装置采用 “封装 — 密封 — 保存” 的三级保护,确保样品不受地球大气污染,同时防止月球尘埃进入设备。
月面上升(12 月 3 日):12 月 3 日 23 时 10 分,上升器携带样品从月面起飞,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表面自主起飞。上升器依靠导航相机和惯性测量单元,自主完成姿态调整和轨道机动,进入近月轨道。
轨道交会对接(12 月 6 日):上升器与轨道器在距月球表面约 200 公里的轨道上完成交会对接,这是我国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也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对接过程中,两者的相对速度控制在 0.1 米 / 秒以内,最终实现 “针尖对麦芒” 的精准对接,随后样品容器被转移至返回器。
月地转移与返回着陆(12 月 6 日 - 12 月 17 日):轨道器携带返回器踏上归途,经过 11 天飞行,于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在内蒙古着陆场成功着陆,月球样品被完好带回地球。返回过程中,返回器采用 “半弹道跳跃式再入” 技术,如同 “打水漂” 般两次进入大气层,有效降低了热流密度,确保舱体安全。
科学成果:月球样品的 “惊天秘密”
嫦娥五号带回的 1731 克月球样品,是人类自 1976 年苏联月球 24 号任务后首次获得的月球新样品,且来自月球上最年轻的玄武岩区域(形成于约 20.3 亿年前),为研究月球演化史提供了 “时间胶囊”。
月球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对样品的同位素分析显示,月球火山活动至少延续到 20 亿年前,比此前认为的延长了约 8 亿年。这一发现改写了月球演化历史,表明月球内部的热演化过程比想象中更持久,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热源机制(如放射性元素的分布不均)。
月壤的物质组成:样品分析发现,月壤中富含钛、铁、稀土元素等资源,其中氦 - 3 的含量与预期一致,进一步证实月球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潜在宝库。此外,月壤中还检测到高压矿物,表明该区域曾经历剧烈的陨石撞击,这些矿物的形成条件为研究太阳系小天体撞击过程提供了参考。
太空风化作用的痕迹:月壤颗粒表面覆盖着一层玻璃质薄膜,这是太阳风粒子轰击和微陨石撞击的结果。通过分析薄膜的成分和结构,科研人员能还原月球表面长期暴露在太空环境中的演化过程,为未来月球基地的防护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历史意义:中国探月的 “收官与新起点”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 “绕、落、回” 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创造了五项 “中国首次”:首次月球采样返回、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月球表面起飞、首次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首次月球样品存储分析。这些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月球采样返回技术的国家,大幅提升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在技术层面,嫦娥五号突破了大型探测器总体设计、月面采样机械臂、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高温再入防热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推动我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返回器的防热材料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承受 3000 摄氏度的热流;月面采样机械臂的操作精度为后续深空探测机器人研发提供了技术范本。
在科学层面,月球样品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推动了全球月球科学研究的新浪潮。我国建立了月球样品存储、分析和研究的完整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深空探测科研团队,为未来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更深远的是,嫦娥五号任务激发了全民航天热情,“月球样品”“太空出差” 等话题成为社会热点,青少年对航天科学的兴趣空前高涨。任务中展现的 “自主创新、协同攻坚、追求卓越” 的探月精神,成为激励国人奋进的重要力量。
嫦娥五号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验证的月球采样返回技术,将为未来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等任务提供关键支撑;带回的月球样品,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持续产出科研成果。正如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所言:“嫦娥五号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深空探测的新阶段,我们将向着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探测火星等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国航天人正以嫦娥五号为新的起点,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