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三部曲:中国探月 “落月” 征程的里程碑
2013 年 12 月 14 日,月球虹湾地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 “访客”—— 嫦娥三号着陆器携 “玉兔号” 月球车成功软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实现软着陆与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 “绕、落、回” 三步走战略中的 “落” 月任务圆满完成。嫦娥三号的 “绕、落、巡” 三部曲,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实现了多项 “世界首次” 和 “中国首次”,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部曲:精准入轨,环月探测筑根基
嫦娥三号的 “太空旅程” 始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重达 3780 公斤的探测器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不仅要进入环月轨道,更要为后续软着陆进行精细化准备,这对轨道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探测器经过近 5 天的飞行,于 12 月 6 日抵达月球轨道,开始 “环月绕飞” 阶段。科研人员通过多次轨道调整,将探测器的环月轨道从初始的椭圆轨道逐步调整为近月点 15 公里、远月点 100 公里的圆轨道,为软着陆创造条件。在此期间,嫦娥三号搭载的 CCD 立体相机对月球虹湾地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获取了分辨率达 1 米的虹湾区域三维地形数据,这些数据如同 “月球地图”,为选择着陆点和规划下降轨迹提供了关键依据。
环月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验证着陆器与巡视器的协同工作能力。着陆器与 “玉兔号” 月球车在地面时已完成多次联合测试,但在太空环境下的匹配性仍需验证。通过环月期间的指令交互和状态检测,科研人员确认两者的通信链路、供电系统、机械结构均工作正常,为后续分离与巡视做好了准备。
第二部曲:惊险落月,毫米级控制破难题
2013 年 12 月 14 日 21 时 11 分,嫦娥三号迎来最惊心动魄的 “动力下降” 阶段 —— 从距离月面 15 公里高度开始,到最终平稳着陆,全程仅需约 720 秒,却经历了人类探月史上最复杂的控制过程,被科研人员称为 “黑色七分钟”。
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每一步都堪称 “生死考验”:在 “主减速段”,探测器启动 7500 牛变推力发动机,将速度从 1.7 公里 / 秒降至约 600 米 / 秒,高度降至 2.4 公里;“快速调整段” 通过姿态控制,使探测器从倾斜飞行转为垂直下降;“接近段” 进一步减速至 100 米 / 秒,高度降至 100 米;“悬停段” 是关键的 “选点时刻”,探测器暂停下降,利用激光三维成像仪对下方月面进行扫描,自主识别坑洼、岩石等障碍,在 100 米范围内选定最佳着陆点,这一过程仅用 30 秒;“避障段” 探测器横向移动至安全区域;“缓速下降段” 则以 0.5 米 / 秒的速度缓慢着陆,直至四条着陆腿平稳触月。
这一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制的 7500 牛变推力发动机首次实战应用,其推力可在 1500 牛至 7500 牛之间无级调节,如同 “太空刹车”,精准控制下降速度;激光测距仪、微波测速仪等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供制导系统计算调整,最终使着陆器在月球虹湾地区的预定区域着陆,偏差不超过 100 米,创造了当时月球软着陆的精度纪录。
第三部曲:巡视探测,玉兔探秘月面奇观
着陆成功后,12 月 15 日 4 时 35 分,“玉兔号” 月球车缓缓驶离着陆器,在月面上留下第一道清晰的车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巡视勘察。这辆重 140 公斤的月球车,搭载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粒子激发 X 射线谱仪等 4 台科学载荷,肩负着揭开月球地质演化奥秘的使命。
在为期 3 个月的设计寿命内,“玉兔号” 累计行驶 114 米,对月球表面进行了详细探测。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了月壤的矿物成分,发现虹湾地区月壤中含有丰富的辉石、斜长石等矿物,证实了该区域经历过多次火山活动;测月雷达对月面以下 100 米深度进行探测,揭示了月球浅层结构 —— 表层是 0-2 米的月壤层,其下是 2-10 米的碎石层,再往下是 10-40 米的玄武岩岩层,为研究月球演化提供了直接地质证据。
然而,月球表面的极端环境给任务带来挑战。2014 年 1 月,“玉兔号” 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现机构控制故障,无法正常行走。科研人员经过一个月的日夜攻关,虽未能完全修复,但通过优化控制程序,使月球车在 “原地待命” 状态下继续完成了部分探测任务,直至 2016 年 7 月正式停止工作,实际服役时间远超设计寿命,成为人类在月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巡视器之一。
历史回响:从技术突破到精神传承
嫦娥三号的 “三部曲” 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创造了深远的科学与社会价值。在技术层面,它突破了月球软着陆、自主避障、巡视器移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为后续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积累了关键经验。
在科学层面,其获取的月球地质数据为 “月球晚期岩浆活动” 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发现的克里普岩物质表明月球曾存在全球性的岩浆海洋,推动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在精神层面,任务中展现的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险、无私奉献” 精神,成为中国航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兔号” 的故障与修复过程,更让公众看到了航天探索的艰辛与科研人员的执着,激发了全社会对航天事业的关注与热爱。
嫦娥三号的 “绕、落、巡”,如同三个坚实的脚印,踏在我国探月工程的征程上。它不仅实现了 “嫦娥奔月” 的千年梦想,更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时代,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与担当。而那些留在月球上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至今仍静静伫立在虹湾,成为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永恒见证。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