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中国航天的 “重型动力引擎”
当中国航天的目光投向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等更宏大的任务时,现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已难以满足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征五号(CZ-5)应运而生。这型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其庞大的体量、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动力,成为托举中国航天重大工程的 “重型动力引擎”,让中国航天迈入了大吨位航天器发射的新时代。
临危受命:填补大推力运载能力空白
进入 21 世纪,我国航天事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峰,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任务提上日程。这些任务要求运载火箭具备将 25 吨级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4 吨级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能力,而当时我国现役的长征三号乙最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为 5.5 吨,长征二号 F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 8.4 吨,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2006 年,长征五号研制任务正式立项,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型火箭的研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突破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大型箭体结构设计与制造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我国此前的火箭研制中几乎是空白。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经过 10 年的艰苦攻关,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在 2016 年使长征五号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空白。
技术解析:大推力背后的创新突破
长征五号全长 57 米,芯级直径 5 米,捆绑 4 个 3.35 米直径助推器,起飞质量约 870 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25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14 吨,运载能力位居世界现役运载火箭前列。其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动力系统是长征五号的 “心脏”,也是技术突破的重中之重。芯一级采用 2 台 YF-77 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单台推力 50 吨,采用闭式膨胀循环技术,比冲达到 430 秒,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特点;助推器采用 8 台 YF-100 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 120 吨,使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无毒无污染,推力大、成本低。这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箭体结构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芯级和助推器箭体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幅减轻了箭体重量。其中,芯级箭体直径达到 5 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箭体结构,其焊接技术和成型工艺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火箭的整流罩采用了大型整体成形技术,直径 5.2 米,长度 20.5 米,能够满足大型航天器的发射需求。
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迭代制导技术和冗余设计,提高了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可靠性。火箭的飞行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火箭的飞行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火箭能够准确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同时,冗余设计使火箭在部分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通过其他设备的备份实现正常工作,提高了火箭的容错能力。
家族成员:不同任务的精准适配
长征五号系列目前主要有长征五号基本型(CZ-5)和长征五号 B(CZ-5B)两种型号,分别适应不同的航天任务需求。
长征五号基本型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大型卫星、深空探测器等。它能够将 14 吨级的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将 8 吨级的载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将 5 吨级的载荷送入火星转移轨道。2017 年,长征五号成功发射了 “嫦娥五号” 月球探测器的试验器,验证了火箭的地月转移轨道发射能力;2020 年,长征五号将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送入火星转移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长征五号 B是为空间站建设量身定制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 25 吨。它取消了芯二级,采用一级半构型,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2020 年,长征五号 B 成功发射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2021 年至 2022 年,长征五号 B 先后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为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做出了关键贡献。
辉煌征程:托举重大航天工程
长征五号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为我国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月球探测领域,长征五号发挥了关键作用。2020 年 11 月 24 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 “嫦娥五号” 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五号” 在月球表面完成采样后,成功返回地球,带回了 1731 克月球样品,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在火星探测领域,长征五号同样表现出色。2020 年 7 月 23 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送入火星转移轨道。“天问一号” 经过近 7 个月的飞行,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并在火星表面着陆,开展巡视探测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 “绕、落、巡” 一次性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空间站建设领域,长征五号 B 功不可没。2021 年 4 月 29 日,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将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也由长征五号 B 成功送入轨道,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形成了完整的空间站 “T” 字构型,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长期驻留空间站。
历史意义:推动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
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技术层面,长征五号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火箭发动机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大型箭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我国后续更大吨位运载火箭的研制积累了经验。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整体水平,也为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在工程层面,长征五号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任务的成功,离不开长征五号强大的运载能力。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也为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产业层面,长征五号的研制带动了我国航天产业链的升级。从火箭发动机、箭体结构到控制系统,涉及众多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长征五号的研制和生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航天科技人才,为我国航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的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结果,它不仅是一型运载火箭,更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长征五号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它将继续托举着中国航天的梦想,向着更远的太空迈进,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